垃圾 - 往期回顾
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是根本
发表于 [2011-10-23 0:00:00] 返回上一级浏览3778次

201010月底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垃圾学院一次垃圾之旅活动,曾经参观过国中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堆肥项目和四清分公司的大屯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过去了一年,这些垃圾处理设施都有一些变化。

20111020的垃圾之旅参观设施还是这三个设施。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有600个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大屯垃圾转运站主要承担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垃圾转运工作。垃圾分类后,这个转运站也承担着海淀区和西城区的厨余垃圾转运。他们的四个压缩系统里,有一个是专门留给厨余垃圾运输车的。讲解的工程师介绍说因为秋天落叶比较多,目前大屯垃圾转运站每天的压缩量是2500吨左右。

我们参观的第二站是国中生物和四清分公司合资建立的生活垃圾堆肥厂。这个混合垃圾堆肥厂采用的工艺是按照垃圾的粒径,经过人工、风选等分拣环节,将混合垃圾进行分选后,用剩下的有机质进行堆肥。每天的处理能力是1600吨,经过各个环节的分拣,还有大约600吨的垃圾要做填埋处理。堆肥出来的物质还要进行分选,将肥料和其它的杂质分开。杂质中主要有塑料和纸屑等。国中生物目前在实验用这部分产品做燃料棒。剩余的肥料,有些园林部门买去做绿化使用,还有一些用于农业肥料。

阿苏卫填埋场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填埋设施,填埋面积40万平方米,计划填埋4层,每层10高。目前一层已经封顶,四周边做好绿化。第2层正在填埋使用阶段。目前每天的填埋量是40005000吨,每小时产生3000多立方米的沼气。周主任介绍说阿苏卫填埋场每层的填埋区被划分成小的填埋区,就像田地一样。填埋前,每个小的区域都铺设好防渗设施和沼气收集系统。随着每个小区域被填满,随之覆盖上PE膜,防止臭气的散发。站在离填埋作业区最近的地方,垃圾的臭味迎面扑来。填埋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所有我们生活里产生的各种垃圾。阿苏卫填埋场最初的填埋规模是2500吨每天,现在由于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作为末端处理方来讲,填埋场非常希望公众能够做好前端的垃圾分类。按照北京市目前垃圾分类的种类,分为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这样可以减少最终填埋的有机质垃圾量,减少直接产生的垃圾臭味、渗沥液和沼气量。因为每吨垃圾要产生30%的垃圾渗沥液,渗沥液的COD较高,随之产生的处理费用都会增加。垃圾从源头被居民丢弃,到各个环节的转运和处理,再到末端的填埋处理,每吨垃圾的处理费用大概是400元。所以源头减量是目前垃圾处理环境影响最小,费用最低的方式。

通过参观垃圾从社区出来,到转运站,再到末端的填埋处理,参观者都意识到了垃圾处理从垃圾分类做起的重大意义。从而延伸的是源头减少消费的行为,大家都愿意从源头做起,从自身做起,做好垃圾的减量。

 

2011-10-20

陈立雯整理

标签
0条评论
Baidu
map